张静波在华商韬略里发表了一篇文章:“日本产业大溃败:拥有无数世界第一,却被全世界抛弃”。写得很精彩,他总结日本溃败的原因:
1、加拉帕戈斯化:
加拉帕戈斯是一个孤悬于南美大陆、与世隔绝的太平洋群岛。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遇到了特有物种,进化得很奇妙,但与他们在大陆的表亲不同。
日本人在产业发展的初期,斩获大量的专利,并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壁垒。但这种科技优势,反过来会变成一种包袱,一方面投入越多,就越难以割舍,也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;另一方面,如果你太强大,就没人陪你玩了。
2、日本企业研究的范围太狭窄,他们在更宽泛的战略上,往往出现滞后。
显微镜用多了,就不会用望远镜了。
丰田用50年去打磨卡罗拉,用全部精力去搞氢能源技术,搞油电混合,迫得全世界只好去搞电动汽车,日本反而被晾在一边。
3、互联网时代,软件开始定义产品,取代了硬件思维时代的精益生产,软件成为了决定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。
日本人的硬件思维,在新的时代,这种保守的思维却成为绞杀日本制造业的致命绳索。
张静波引用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的话:“管理学要做的只有一件事,就是如何对抗熵增。”
熵增(entropy):在一个封闭系统里,无序和混乱程度,总是增大的,如何对抗熷商,就是开放,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。
但日本人贪心,想独吞,长期严守机密,以这种保守的心态,使他们活在过去的辉煌中。
如今软件定义产品,使产业的迭代越来越短。
张静波的这篇文章,给我很大的触动,我明显感觉到软件定义产品时代的来临,然而我一直在想,软件定义了哪些产品?至少,家具业等传统行业,是不是也会由软件来定义?硬件思维和精益生产等管理方式,还在哪些方面发挥着作用?
我一向来不喜欢一面倒的说法和做法。
张静波的文章中,也提到日本人近年来在半导体、手机、电动汽车等终端产品上遭遇重挫,但在上游原材料等产业变革相对没那么剧烈的领域,他们依然称雄世界。
半导体、手机、电动汽车等等产品,用到半导体芯片,由软件来决定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,由软件来定义产品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
但是其他的工业产品,比如我们所从事的家具业,我认为还是应该用硬件思维和精益生产这些管理方式。
■从设计上来说,不管你电脑CAD玩的有多溜,设计终归是美学艺术,由设计师的美学修养和生活体验形成的,因此我常常批评我们的年轻“设计师”,一没有生活经历,二不懂系统的美学理论,就瞎设计,自称设计师。
生活与美学,这些和软件没有关系。
■家具的功能:还是来自于生活和对某种生活方式的理解,中式生活、美式生活、欧陆生活、日式生活......家具必须满足人们对各种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的需求,今天我们的厨房柜,全是德国人的设计,中国人煮饭,和德国人完全不一样,甚至中国南北方都还不一样,北方人和面,南方人煲汤,我们都没满足这些基本功能的需求,还奢谈什么个性化设计?简直是笑话。
这些问题,和软件也没有关系。
■家具结构:结构当然可以用电脑模拟、计算等等,但家具结构,不必那么精准,现有的计算方式,足够应用,没有多大的变化,和软体思维没有关系,我们大部分所谓的设计师,连结构设计都不会呢。
因此像家具业这类的传统行业,还是得用硬件思维和精益生产。不能用软件思维,比如电商,可能自己以为可以用软件思维,因此用这种思维应用到家具行业中来,设计一年一个样;价格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;对供应厂家无限度的要求,对顾客无限度的满足......
最后将与他们合作的行业中人拉进一个他们自己建立的封闭系统里,无序和混乱,进入热力学第二定律——熵增。
我想在这里提醒我们行业中的人,属于“软件思维”的,他们以一两年的产业迭代周期去运行,将来迭代周期可能更短。
我们不属于他们那行业,我们有我们的产业逻辑,我们的产品是“生活与美学”,我们属于硬件思维,我们需要精益生产,不要被时髦搞乱了,进入另一种封闭的系统里。
用软件思维去搞本应该用硬件思维的做法,也会引起熵增。
家具产业不能被他们往下拖,这和中国人均收入提高、消费升级是背道而驰的。
原文:家具业的产业逻辑
来源:林作新